一、初始代币计划(Gram)与ICO争议
1. 代币发行与募资规模
2018年初,Telegram推出区块链项目“Telegram开放网络(TON)”,原生代币名为“Gram”。计划通过ICO筹集资金,两轮私募共募得17亿美元,创下当时ICO最高纪录。
第一轮代币售价0.38美元,第二轮涨至1.45美元,场外交易曾达2美元,但存在协议限制转售风险。
2. 法律冲突与项目终止
2020年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起诉Telegram,指控Gram属于未注册证券。最终Telegram同意退还投资者12亿美元并支付1850万美元罚款,放弃TON项目。
二、转型与TON基金会接管
1. 社区化重生
TON项目由开源开发者社区接手,成立TON基金会继续开发,并更名为“开放网络(TON)”。Telegram虽不再直接控制,但仍深度集成其生态。
2. 新代币TON Coin(TON)
TON基金会主导代币TON Coin的发行与应用,作为TON区块链的原生代币。Telegram逐步将其整合至核心功能:
广告支付:2024年Telegram广告平台强制使用TON支付,频道主可获得50%分成。
生态激励:支持Mini App(如游戏Catizen、社交应用Major)通过代币内购或空投盈利。
三、当前代币经济模型
1. Telegram的加密业务收入
集成钱包、数字收藏品(如用户名NFT)及TON投资构成其加密收入主体,占比超总收入的40%。
2. 生态项目代币案例
Major代币: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获赠1%代币并承诺十年不抛售,凸显官方背书。
MEME币热潮:如DOGS代币81.5%分配给社区用户,通过Telegram交互赚取。
四、风险与监管警示
诈骗风险:Telegram存在大量虚假代币投资骗局,利用其隐私性实施犯罪。
合规挑战:SEC历史处罚表明,代币发行需符合证券法规,否则面临严惩。
Telegram自身未再直接发行代币,但通过TON区块链深度绑定生态,以广告支付、Mini App经济推动TON Coin应用。其代币战略已从“自主发币”转向“生态共建”,依托9亿用户构建Web3超级应用场景。